曾嘉辉老师:这次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我们艺术设计系基础课程中点线面元素中的线元素,同时广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我们也想到了古代丝绸之路里的丝制品,绵长的丝线连通了世界、彼此交流、共同发展,从而萌生了“丝.乐”这个作品。希望通
过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对历史的回顾,回望过去,立足现在,眺望将来。将“线”不断延伸,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所以最后我们用
富有张力的红色的线,组成了一个红色灯光装置《丝.乐》。
记者:随着工作的深入,您对灯光设计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中国的灯光设计目前是什么样的现状?
曾嘉辉老师:在从前没参与灯光节项目之前,我还是对灯光认知还是停留在实用性上。但是随着工作的
深入,我们发现灯光不单只有实用性,还有观赏性装饰性等特点。同时灯光艺术也可以表达我们对艺术
的敏锐视角与独到的感受。中国目前的灯光设计正处在一个苏醒的时代,不管是城市管理者、建筑师、
室内设计师还是园林绿化景区规划等等都开始考虑灯光设计的重要性了,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
也给我们设计师很多机会。当然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理想的情况发生,但大的趋势是努力向好的。
记者:作品中那个部分花最多精力的是什么?为什么?
曾嘉辉老师:我们作品中最花费精力的部分,应该是处理互动的环节。我们的作品静态的时候已经算是完整。
但让观众真真正正的参与到作品之中,从作品中获得启发才是我们所希望做到的。所以在互动环节是我们的
重点。最终我们选择了以声光结合与人体感应作为本次作品的互动手段,在观众靠近之时,灯光会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观众可以带上耳机,倾听来自丝路文化的音乐感受作品。
记者:您的灯光节作品希望给游客怎么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呢?
曾嘉辉老师:视觉听觉是我们感知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我们灯光节的作品之中我们融入了视觉的光电元素
与音乐元素,试图在观众游客观看作品的造型之美同时介入丝路音乐,将视觉上实体的“丝”与音乐上无形的“乐
(le、yue)”连通一起,让观众们在虚与实之间感受作品的乐趣。
学生采访
记者:第一次和老师参加广州国际灯光节感觉怎么样?
学生:觉得广州国际灯光节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东西又有活力,有趣好玩,又不局限于我们的设计思维,又可以展现创造力。
记者:此次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什么?(在整个设计中你更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
学生:这次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我们课程中点线面元素中的线元素,同时广州也是海上丝绸之
路的起点,我们也想到了古代丝绸之路里的丝制品,绵长的丝线连通了世界、彼此交流、共同
发展,从而萌生了“丝.乐”这个作品。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记者:您觉得你们团队的作品亮点是什么吗?
学生:与观众互动,在观众靠近之时,灯光会产生变化与此同时,观众可以带上耳机,倾听来自丝路文化的音乐感受作品。
记者: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一种学习和实践的心态去设计作品,一开始可能觉得有点难度,
想法又单一,经过磨合想法也越来多越有趣,参加广州国际灯光节我们一直都觉得很开心能在实践中去学习。

(作品《丝·乐》学生从左数起:陈永威、司徒忠恒)
(灯光作品《丝·乐》设计团队)